C缘网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探索发现] 是非曲直评周瑜:并非心胸狭窄之人

向下

[探索发现] 是非曲直评周瑜:并非心胸狭窄之人 Empty [探索发现] 是非曲直评周瑜:并非心胸狭窄之人

帖子 由 eyke0519 周六 5 十一月 2011 - 18:06

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把周瑜写成了一个心胸狭窄、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他处处不及诸葛亮,被用来反衬孔明,致使他成了人们心中的反面教材。罗贯中的刻画手法无疑上极为成功的,但是,历史上的周瑜果真如此吗?


周瑜历来受到的误解

由于三国演义为了塑造诸葛亮形象把周瑜当作了主要陪衬人物,小说中和他在大众心里的形象完全受到
了歪曲。虽然由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好多人已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并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但还是有些人对周瑜有误解,我即说了周瑜完美就要说清这些
误解,当然和小说有关的不论,只谈历史层面上的。

误解一:周瑜是个心胸狭窄之人。

误解二:周瑜的成功就是一个赤壁之战,而赤壁之战本是糊涂帐。可能是曹操烧船自走,周瑜是侥幸成功没什么了不起。

误解三:周瑜最后的谋蜀刘备曹操都会在他身后捅一刀,且要从刘备的荆州过,刘备不允的话孙刘就要开战。周瑜是孙刘联盟的破坏者,比之鲁肃他目光短浅得多。而且他欲千里伐蜀风险太大倒像个赌徒所为。


雅量高致 心胸宽大


周瑜自小职颖过人,读书过目即背。不单精通经史、文赋、诗歌、兵法,而且好音律。相传他酒后听歌,也能把奏错的曲指出。因而时人有云:“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有一段文字生动地记载了周瑜恢宏的气量与良好的修养。赤壁之战前夕,
周瑜被任命为水军大都督,当时他年仅三十出头。一些老将不平,如程普就曾多次奚落他。然而“瑜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
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今天我们常用“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来形容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感人的魅力,殊不知这个典故
就是出自三国周郞。陈寿因此称赞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


在《三国演义》中,其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孔明周瑜斗智,周瑜屡获不胜,最终饮恨而终的结
局历历在目,不免让人产生一种概念,一种显而易见的误解,就是周瑜是个心胸狭窄,不能容物之人,甚至在演义本身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这方面词语。但事实真是如
此吗?演义第四十四回这样讲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此人助刘备,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鲁肃道:‘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
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其实问题已经相当清楚了。

周瑜并非嫉妒孔明之才高于自己,否则决不会答应鲁肃请孔明一同至吴共辅孙权的建议。因
为善妒者绝不会头脑简单到愿意令一个才华远胜于已的人与自己共辅一主,这样做于已今后有何好处?而演义却说周瑜听从了鲁肃的建议,这不是从侧面说明了周瑜
气度的恢弘吗?如果硬要说周瑜在嫉妒孔明之才高于自己,倒不如说周瑜在嫉恨孔明如此之才却不能为东吴所用。从政治角度上讲,对于才不能为我用的人而设计铲
锄之,显然是不能用一个嫉妒就可以说简简单单就概括的了的。


至于几乎妇孺皆知的“三气周瑜,”更是纯属虚构的情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被诸葛亮用计夺取荆州南郡,美人计失败,最后连“假途灭虢”之计也被诸葛亮
识破而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后活活气死的。但据《三国志》的史料,当年刘备屯兵油江口时周瑜已为南郡太守,而油江口也是那时孙权、周瑜“借給”刘备
的。《吴主传》载:“十四年,瑜、仁(曹仁)相守岁余……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

由此可见南郡等城是后来“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
荆州数郡,”决非是诸葛亮先行抢占的。《三国志平话》中曾虚构了周瑜借箭的事,但小说的作者为了要突出孔明,让他压倒周瑜,却把这段故事又搬到孔明身
上。另一件让周瑜“英名扫地”的“东吴招亲,”《三国演义》把周瑜写成导致吴国“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罪魁祸首。但《三国志》中却记载着:“群下推先主为荆
州牧,”“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孙)权,绸缪恩纪。”这说明所谓的招亲实际上是孙权听从鲁肃关于“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的建议而施行的一种
外交手段,周瑜根本无须去设什么“美人计”。

至于周瑜之死,《三国志》明明白白地记载着“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况且史学家裴
松之考证巴丘应是巴陵,距荆州尚远,那么,周瑜怎么可能被诸葛亮气死呢?周瑜与曹仁作战时右胁中毒箭,他的死使吴国失去一根中流砥柱。历史上的周瑜根本不
是什么斤斤计较、嫉贤害能的量窄之人,而是一位礼贤下士、宽以待人的将才。可惜周瑜英年早逝,连吴大帝孙权也为他素服举哀并流涕曰:“孤何赖哉!”以致数
年后仍念念不忘地说岀“孤念公谨,岂有已乎”这样感人的话来。

文武策略 万人之英


周瑜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
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吧,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
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事实证明,周瑜的优秀军事才能不光只是指挥了赤壁之战。

他15岁择主定交一面,20出
头协助孙策定奠定根基,23岁为中郎将,25岁竟成为托孤重臣,33岁赤壁败曹公立下千秋功业。从建安三年(198)至建安十五年(210)逝世,他在短短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为吴国屡建奇功。其中当以赤壁鏖兵最为著名,这场战役孙吴联军大败曹操,为孙权奠定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基石,他继而夺取荆襄,当为东吴开国功臣之首。周瑜年纪轻轻就能同时制衡曹刘两雄:一个败于他,另一个为他所控制。当时决定的天下格局的是曹操和周瑜,一个统一北方,一个导致天下三分。

《三国名臣赞序》两次提到周瑜对三分的决定作用:“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
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以前的正统派史学家都以《隆中对》为依据,说诸葛亮是定天下三分的人,这太不公平了!《隆中对》当然是诸葛亮
早年的积累,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他看出曹操平定江南不一定能成功。但对于决定三分的那场“赤壁之战”,
诸葛亮唯一的贡献就是促成孙刘联盟,当然还是孙权一方先有这个打算的。应该把决定天下三分的“功绩”还给周瑜。本来诸葛亮从周瑜身上抢走的东西太多。


周瑜的军事才华,在其事孙策时就已显露。他辅佐孙策“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熟、江
乘,进入曲阿,”其时年方二十四。从此“周郎”这个美名便传遍江东。孙策高兴地称赞道:“吾得卿,谐也。”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率军“复进寻阳,破刘勋,
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守将无不闻风丧胆。周瑜岀山后取得了一连串的辉煌战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冬,曹操亲率数十万大军南下,誓要踏平江东,著名的赤壁之战爆发。


据《资治通鉴》与《三国志》中有关赤壁之战的描述,显而易见这场战役的谋划者和总指挥都是周瑜而非诸葛亮。周瑜在这场战役中指挥若定,他具有知已知彼、决
胜千里的才干。首先,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主降,他们以畏敌的心理,提出三大难题:

第一,曹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于义不顺。意同沮授之谏袁绍,说明荀文若迎汉
帝都许之策,在当时一般人的头脑中,可以起一定作用。第二,曹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第三,众寡不敌。从地形兵力,据事实立论,颇不易驳斥。周公瑾首先揭出:操非汉相,而是汉贼,驳倒第一道难题。以北军不习水战,虽得刘表战船与长江之险,却不能利用,破其第二道难题。以“十五六万疲病之卒,御七八
万狐疑之众”,兵虽多不足畏,破其第三道难题。

再进而指出对方的短处:“一、关西未定,不能旷日持久,与我相持。二、天寒,马无草。三、北军不服水土,必
生疾病。在孙权举棋不定的情形下,他的慷慨陈词坚定了孙权抗战的决心,请兵三万人“保为将军破之,”这气贯河山的豪言壮语决非一介书生所能说岀。孙权在听
完他的陈词后终于迸发岀内心积蓄已久的怒火,拔刀破曰:“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其次,吴军在与曹军初次交战后,周瑜又批准了黄盖的“火烧赤壁”之计,并亲
率轻锐寻继其后。”周瑜用计火烧曹军八十几万最终取得了胜利,奠定了吴国的基业,也因此扬名天下。


毫无疑问,在赤壁之战中以孙吴为主导力量,总指挥官是周瑜。而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大功臣的诸葛亮,
实际上只起到了坚定东吴抗曹信心、促成孙刘联合以及配合吴军作战的作用。周瑜运用才智,不仅大败曹操,还使吴国成为三国一强。在东汉末年以后的历史进程
中,周瑜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周瑜的功劳并不只是赤壁一战,他是孙吴开国的关键人物。孙权曾说“非周公瑾孤不帝也!”周瑜的大
功确实如此。他在弱冠时和孙策转战江东虽然史料不太详尽,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孙策攻破黄祖上给东汉政府的《表》中,所领诸将第一名,就是“江夏太守,行建威
中郎将周瑜”。孙策为周瑜治馆舍,“增赐莫与为比”,并说“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可见周瑜在孙策攻伐江东时的地位和功绩了。应该说周瑜是孙吴建国之
初仅次于孙策的第二号人物,其功劳不言自明。孙策死后周瑜“将兵赴丧,逐留吴,以中护军与长使张昭共掌众事”这说明孙吴政权的稳定,周瑜仍是起了决定作 用。.


至于治国,周瑜劝孙权不质子的那段话,“昔楚国初封於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
境,立基於郢,遂据荆杨,至於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
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偪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於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
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
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说明他不但懂经济,而且懂政治,而且懂外交!


《三国志》:……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
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
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


以“枭雄”目刘备,以“熊虎”目关、张,品题恰到好处。而“徙备置吴”,娱以“宫室”“美女”,拆开关、张。“挟与攻战”之计,这些谋划后来看来无不正确,周瑜眼光之远大,谋划之犀利足以证明他是大谋略家。


赤壁战后的局势很复杂,关于东吴的借荆州史载又很不详,和借荆州有关的事有得好讨论了。但这关系
到周瑜最后的谋略到底是否明智所以不得不谈。我认为借荆州(南郡)是在周瑜死后东吴没有能人再来治理这处以夹板之中的南郡,才借给刘备以缓解曹刘压力的,
可见周瑜对于东吴是多么重要。另外在借出荆州之前东吴拥有江陵和彝陵,可以直接伐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也就没有什么联盟破裂问题。再有周瑜取蜀是想约了刘备一起去的,可能就是他辖以攻战的具体实施,周瑜想让刘备作取蜀先锋,刘备想要在背后捅一刀根本没这可能。至于周瑜说的曹操无暇南顾也是事实,因为
后来刘备取蜀荆州空虚,曹操也没来南侵荆州。

所以说周瑜当时提出的取蜀是明智的,而且是难得的好时机。另外就有人谈到的风险太大问题,我说用兵的高手就在
于出奇制胜不怕风险,试想当初周瑜以三万之众面对曹操几十万的强兵,还有比这更大的风险么?但他成功了。现在面对暗弱的刘璋,如果又有刘备作帮手,虽不能
断定一定成功但胜机还是很大的。刘备不是在不久的将来就这么做了且获得成功了么?他能行怎知周瑜不行?当然对于如果他没死是不是一定能攻下西蜀的讨论毫无
意义,因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只能说周瑜当时的谋划是明智的但成功与否只有天知道,而他的从荆州和西蜀两路发兵北伐的谋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出一则。


可惜周瑜在提出这个伟大战略后就突然病死了,一切化为了泡影。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周瑜吞并天下的气魄是何等之大,眼光是何等敏锐。在他死后孙吴只知守成,再没有进取天下的雄心了。


另外可以明确地说如果周瑜没死刘备就不会借得南郡,也没有在他眼皮底下单独取蜀而获成功的事,周
瑜是刘备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同时又是东吴发展的擎天柱。关于这一点古人的一句话可概括“使周瑜不死,先主无处所矣!”周瑜作为一个人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
期他的生死对历史格局的演变如此重要,可见他是一个何等厉害的人物!

独具慧眼 披肝沥胆


周瑜二十四岁时袁术青睐他欲以为将,而他深知袁术虽强终成不了霸业,因而选择了在当时势力虽不很
强却有能力一统江东、逐鹿中原的孙策。古人云:“患难方见真情。”周瑜与诸葛亮一样不同凡响,都在自己主最弱小时毅然岀山相助。特别是赤壁之战前夕,大
军压境,群臣主降,吴国外忧内患,危在旦夕。

但周瑜在关鍵时刻没有抛弃孙权,抛弃江东,这也是他最可贵之处。周瑜不愧为儒将的典范,他为开拓东吴大业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临终还向孙权推荐鲁肃和献上伐蜀之策,他不愧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历史上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尊敬和赞扬。周瑜去世二十二年
后孙权称帝,对群臣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并大斥张昭等人:“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周瑜忠肝义胆,以身殉国,正体现了我国古代英雄的精神,是
宝贵的历史精神遗产,这也正是张昭、秦松等人所无法比拟的。

英雄早逝


周瑜进兵南郡时,与曹仁对陈,身先士卒,亲自骑马掠阵,不幸被流矢击中右臂,伤势严重。后来在回巴丘途中病逝。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


正是:

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

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

名人评周瑜


对周瑜的评论,最好的莫过于苏轼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了,文章开头已经讲过一遍,这里就不再多费口舌了。

金庸对周瑜的评论:在史实上,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完全是周瑜的杰作,诸葛亮并无贡献。我有时自己
空想一番“小乔初嫁了”之时周公瑾如何“雄姿英发”,如何“曲有误、周郎顾”,如何“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东吴大将程普说:“与周瑜做朋友,就像是喝最好的美酒,不知不觉的就在他的个性魅力中醉倒了”)。再描写一些江南人物与江南风光,也就怡然自得了。陆逊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负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人物,我对他钦佩之极。在自己脑子里玩玩“东吴主体三国演义”的文字游戏,自逞想象,已足够过瘾,真的笔之于文,未免辛苦,亦无必要。

鲁迅,胡适这样的文学巨匠在评论三国演义时都为周瑜说过叫屈的话,只是我们没有找出他们写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下面这几首诗词是古人对周瑜的评价:


祭周瑜-诸葛亮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口尝。吊君幼学,
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
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
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畏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赤壁诗(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赤壁 (唐·胡曾)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赤壁怀古(唐·王周)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过赤壁偶成绝句二首( 明·王奉)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赤壁石刻 (明·朱桢)


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天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旧还英雄。

总论周瑜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如说诸葛亮是高风亮节的话,周瑜在人品道德上也是无可挑剔的。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
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吧,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
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至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谣言流传,非比那些凶凶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朝气,周瑜如果仅具德,才,风度,和诸葛亮也就没什么区别了。(诸葛是名士风度)但他又独具一种
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
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
我最羡慕的“英才天纵”了。

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
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
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
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死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

但这必竞是小说,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
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用小说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我看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
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


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角度去看周瑜,而不应该单纯地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去评论周瑜。我们走出小说的误区,走出迷雾,以新的眼光,新的态度去看待周瑜,看待历史。

eyke0519
eyke0519
Admin

帖子数 : 10619
注册日期 : 08-12-15

http://eyke.1ercn.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